□ 張英東
裝修公司宣稱“一口價”22萬元,卻在裝修開始后多出了8萬余元的增項費用……據《法治日報》報道,前不久在北京買房的蒲女士準備裝修房屋,為求省心與某全包裝修公司簽訂了合同,不料裝修時產生的增項事宜和施工糾紛給她帶來不少麻煩。
一些裝修公司以“一口價”“全包價”等名義對外宣傳,簽了合同之后裝修到一半,卻以各種名義增項、加價,讓先前談好的“一口價”變成了沉沒成本。裝修公司的“一口價”宣傳與實際行為的不一致,是對消費者的極大傷害。
蒲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而是全包裝修行業普遍存在的“合同增項”問題的一個縮影。裝修公司在簽訂合同時,往往利用消費者對專業術語的不熟悉以及追求便捷的心理,以“一口價”作為誘餌,實則在合同條款中留有諸多增項空間。這種“低開高走”的策略,表面上看似劃算,實則是對消費者信任的透支。誠信是社會的基石,裝修公司的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損害了社會的整體信任度。
裝修增項之所以頻繁發生,與行業監管的缺失不無關系。當前,裝修行業的規范性文件雖然存在,但在執行層面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裝修合同的標準化程度不高,缺乏對增項范圍、標準、計算方式的明確界定,給不良商家留下了操作空間;另一方面,裝修質量監督和價格審核機制不健全,導致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維權之路往往漫長且艱難。因此,加強行業監管、細化規范合同條款、建立有效的第三方評估和監管機制,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面對裝修市場的種種陷阱,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顯得尤為重要。在選擇全包裝修前,應詳細比對多家公司報價,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必要時可咨詢專業人士,避免因條款模糊而掉入陷阱。同時,積極了解裝修的基本知識,對于報價單中的每一項費用做到心中有數,對任何口頭承諾要求書面確認,以備不時之需。此外,利用社交媒體和消費者評價平臺,分享經驗,揭露不良商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凈化市場環境。
對于裝修公司而言,短期的利潤最大化不應以犧牲行業信譽為代價。真正有遠見的企業,應致力于提升服務質量,建立透明的價格體系,通過良好的口碑和服務品質贏得市場。行業協會也應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和自律公約,對違反規定的會員企業進行處罰,以此倒逼行業整體向規范化、透明化方向發展。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