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潔
在城市記憶里,檔案不僅是鎖在庫房里的紙張,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紐帶。我市于6月9日舉行的一場“國際檔案日”宣傳周新聞發布會,讓我們看到了聊城檔案部門推動檔案從“沉睡”走向“蘇醒”,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檔案價值的重新發現,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檔案領域的生動實踐。
檔案工作從“檔案館有什么群眾就查什么”向“群眾查什么檔案館就有什么”的轉變,是檔案管理理念的變革。這種轉變的背后,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檔案領域的具象化。脫貧攻堅檔案、疫情防控檔案、學籍檔案、社保檔案等民生類檔案被聊城檔案部門系統收集整理,館藏重要民生檔案達到14萬卷(件),檔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官方記錄,而是與每個普通人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的記憶憑證。扶貧檔案成為核實政策落實的“鐵證”,學籍檔案成為補辦工齡的“鑰匙”……檔案不再是冷冰冰的卷宗,而是群眾維權的幫手、辦事的依據。更值得關注的是,檔案部門主動打破“保密即封閉”的思維定式,建立開放審核機制,2023年以來向社會開放檔案近8萬件,讓“紙檔案”變成“活信息”,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提供了源頭活水。
檔案是凝固的歷史,更是鮮活的文化。聊城市檔案部門跳出“保管思維”,將檔案作為文化傳承與育人的載體,讓檔案從庫房走向大眾視野。編撰書籍,讓檔案中的鄉村記憶、紅色故事成為資政育人的“活教材”;拍攝紀錄片,用鏡頭語言講述檔案里的城市變遷;舉辦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文化魅力。每年“6·9”國際檔案日舉辦的系列活動,更是將檔案融入大眾生活:直播互動、檔案尋寶、知識競答……這些形式的創新,讓檔案從“高深莫測”變得“可觸可感”。當孩子們在檔案研學中觸摸歷史,當市民在展覽中尋找城市記憶,檔案便不再是束之高閣的藏品,而是連接情感、凝聚共識的橋梁。
回望全市檔案部門的工作實踐,從豐富館藏資源到數字化賦能,從提升服務質效到文化惠民,每一步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讓檔案真正成為人民的檔案。這種轉變不僅是工作方法的創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華。當檔案走出庫房、走進大眾,當記憶的藩籬被拆除,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行政工作的進步,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