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莎莎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調查揭露的堂食外賣“雙標”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觳偷晔褂妙A制菜充當現炒“硬菜”,為外賣更換低價調和油和陳米……這些“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操作,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更撕裂了商業誠信的底線。這一現象背后,是商家在成本壓力下的妥協,也是外賣行業食品安全隱患的集中體現。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筆者認為,需從制度約束、技術賦能和消費者監督三個方面發力,讓外賣與堂食回歸“同質同標”,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商家在堂食與外賣上的“雙標”行為,直接動因是經營成本的壓力??敬昀习鍙埾壬陌咐H具代表性:一份30元的外賣套餐,扣除平臺抽成、包裝費等成本后,凈利潤僅為堂食的一半。平臺抽成逐年上漲,食材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商家為維持利潤,不得不“降本增效”。而犧牲品質導致信任危機,消費者不買賬,商家經營陷入惡性循環。
然而,商家的苦衷不能成為失信的理由。上海松江推行的“食安碼”提供了正面示范,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食品的溯源信息、企業資質、明廚亮灶情況等,從而增強了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感。此舉為商家樹立了良好品牌形象,訂單紛至沓來。由此看來,明廚亮灶、誠信經營非但不是負擔,反而能成為商家的核心競爭力。
要根治堂食外賣“雙標”,僅靠商家自覺還不夠,還需依靠制度約束和技術賦能。當前,重慶、杭州等地推出無堂食外賣標準或行業管理規范。下一步,需細化規則,明確平臺、商家與監管部門的權責。如,平臺優化算法邏輯,減少低價競爭,為商家留出合理的利潤空間;監管部門加強抽檢力度,對“雙標”行為實施懲戒。
食品制作透明化是打破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手段。美團“浣熊食堂”的嘗試值得借鑒:通過實時直播后廚操作、公示食材供應鏈信息,消費者可以“云端”全程監督食品制作過程。這種“透明廚房”模式若能在全行業推廣,將極大壓縮商家弄虛作假的空間。社會輿論也需持續聚焦“雙標”問題,通過媒體曝光和公眾監督,形成對商家的道德約束。
堂食外賣“雙標”現象暴露的不僅是商家的不誠信行為,更是外賣行業的治理短板。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商家守住良心底線、平臺優化利益分配、監管部門筑牢制度防線、消費者積極行使監督權。唯有如此,才能重塑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當每一份外賣都能經得起“和堂食比一比”的檢驗,經得起線上圍觀,消費者的疑慮才會真正消散。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