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宗鋒
日前,在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財信君瀾項目建設工地召開的一場現場觀摩活動中,AI識別車輛進出智能化沖洗、“全電工地”、立體化噴淋等系統化揚塵治理智慧方案讓與會人員眼前一亮,依托這些先進裝備技術,能實現車輛沖洗全覆蓋、渣土運輸“零排放”、多維抑塵“全周期”。
事實上,靈嗅無人機、道路積塵負荷監測走航車等先進設備已經在我市各項目建設現場“列裝”,投入到污染溯源、常態化巡查等工作。以科技創新驅動生態治理現代化,正實現從“人防”向“技防”的全新跨越??萍嫉挠|角越伸越長,我們也越來越有條件、有能力抓好生態環境保護。
“雙碳”戰略的實施,對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就出臺了實施意見,凝聚各方力量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發展,支撐美麗中國建設,這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進入發展新階段。搶抓發展機遇,加強科技供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聊城責無旁貸。
生態環境保護要依靠科技創新,但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和跨界性,又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短平快”地解決問題。打造開放包容的環境,通過制度創新和頂層設計,引導更多企業投身到科技創新的滾滾熱潮,既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之翼,也為我市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打造綠色通途。
當然,基于聊城現有的發展基礎,推進科技創新,不必強求厚積薄發的原始積累。做好科技與產業的融合文章,積極承接先進地區科創資源溢出,共建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打造創新應用場景,一樣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花”。
在這一過程中,思維的開放、作風的硬朗尤為重要。完善政策支持、構建開放平臺和鼓勵社會參與,都離不開廣大干部隊伍的“作風深化、實干爭先”。生態環境領域的加速科技創新也只是一個側面,在更廣泛的科創天地里,努力做到肩上有責、心中有數、手中有策、應對有方,團結更多力量攻堅突破,就一定能推動各項事業行穩致遠。
2025-09-18 16:47:20
2025-09-18 16:45:27
2025-09-18 16:45:08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