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賈新偉
本報通訊員 肖蕾
說起“80后”潘書芳,在于集鎮乃至整個度假區,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可是,這個人們口中的“女強人”,卻著實有些“奇怪”。
一奇:專招婦女員工
多年前,曾在青島市韓資企業工作的潘書芳,因結婚生子,回到于集老家。2006年,孩子尚小,她靠僅有的1.2萬元,帶著5個小姐妹做起了毛絨工藝品生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2011年,貸款300多萬元建廠房;第二年,正式成立聊城市欣苒工藝有限公司……”回想起走過來的路,她感慨萬千。
出身農村的潘書芳,對農村婦女的情況頗為了解: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日常開銷不算小,但出遠門打工又不方便。所以,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更多農村姐妹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
時光如梭,伴隨著近20年努力打拼,潘書芳的公司也從6個人發展到400多人,產品“訂單式”銷往國內外。公司也從1個廠區發展到4個廠區。
“我們的員工基本上都是各廠區附近的農村婦女。”潘書芳說。
二奇:技術“大拿”站C位
除了于集鎮駐地的總廠,潘書芳公司的3個分廠,分別位于于集鎮王廟村、高新區許營鎮、陽谷縣石佛鎮。
從地域上看,分廠比較分散。當記者疑惑于她如何管理時,潘書芳笑著揭開了謎底:“三個分廠的法人不是我。”
3個分廠法人紹書靜、劉彥軍、潘婷婷,原為總廠的技術“大拿”,是潘書芳手把手一點一點教出來的。她們技術上成熟了,也逐漸有了管理經驗,潘書芳就慢慢地扶持她們帶隊伍、管理分廠。
“我給她們分出20%的利潤來,用于日常管理、激勵員工。”潘書芳說,這樣員工們得到了實惠,工作積極性也更高了。
“這種帶有‘合作’性質的方式,也讓分工更加科學了。”潘書芳接著說,公司統一負責原料采購、訂單銷售,分廠專門負責生產加工。
這種思路,源于潘書芳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我現在的成績離不開員工們的付出,我就得幫助她們實現成長、獲得幸福……”
三奇:可以帶著老人來上班
12月8日9時,天氣晴朗卻氣溫較低。欣苒工藝車間內,78歲的宋金蘭坐著馬扎,正把縫好的玩具外皮一個個翻過來。
“我閨女也在這個公司里干活。”一聊起來,宋金蘭樂得合不攏嘴,“閨女孝順,經常過來照顧我,可又得打工掙錢。書芳聽說后,就直接讓閨女帶著我一塊兒過來‘上班’了,一天還給發二三十塊錢補助。想給外孫買點好吃的,手頭上也有錢了……”
宋金蘭老人是于集鎮邢村人。她閨女叫邢鳳霞,嫁到了本村,從2006年開始就在潘書芳的公司里工作,每月工資四五千元,公司統一交保險。如今,母親和自己在一塊兒工作,她直言心里很踏實。
在總廠,像宋金蘭老人這樣跟著閨女或兒媳一起工作的,有20多人。中午公司為她們提供飯菜。天冷了,每天車間內的空調在老人到達之前就打開了……
就業扶貧40多人,為學校捐建“希望圖書角”,響應政策幫村子提升基建……生于斯、長于斯的潘書芳,對父老鄉親,有著最原始樸素的真摯感情:“我只想讓父老鄉親的日子更好些……”
記者感言:
鄉村振興需要這樣的帶頭人
從回村創業致富,到為更多農村群眾提供就業平臺,多年來,潘書芳完成了從脫貧攻堅帶頭人到鄉村振興領頭雁的角色轉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鄉村振興,需要許許多多像潘書芳這樣的帶頭人。他們有著較強的能力本領、敏銳的市場意識、扎實的工作作風,更有著深厚的為民情懷。正是這些熱愛農村、扎根農村的帶頭人,切實發揮領頭雁作用,才能在農村譜寫鄉村振興新華章。
“大家的生意大家一塊兒做。”潘書芳這樣說。鄉村振興帶頭人把分享、付出作為一種責任、一種追求,在廣闊農村發展,依靠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廣大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建設美好農村,真正做到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相信,有了他們的帶領,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一定能早日實現。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