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社會事務部部長馬林青:為居民提供中醫藥特色服務
文/圖 本報記者 馬永偉
構建全域覆蓋的中醫藥服務網絡、打造特色鮮明的中醫藥服務品牌、厚植中醫藥文化土壤……近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以“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中醫藥服務”為目標,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核心理念,以“強基層、促特色、惠民生”為工作主線,以“硬件升級、服務下沉、特色延伸”為抓手,全面推進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服務能力提升與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9月11日,開發區社會事務部部長馬林青做客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中醫藥在聊城·局長訪談”欄目,分享了開發區在中醫藥服務網絡構建、服務能力提升與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生動實踐。
馬林青(右)做客“中醫藥在聊城·局長訪談”欄目
形成“15分鐘中醫服務圈”
開發區社會事務部承擔著全區衛生健康、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職責。為構建全域覆蓋的中醫藥服務網絡、推動全區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開發區采取了哪些關鍵措施呢?
“我們從老百姓的需求出發,著力于基層中醫藥陣地,全面構建中醫藥發展網絡,為轄區居民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特色服務。”馬林青介紹。
中醫藥文化夜市上專家回答群眾問題
硬件升級——該區高標準打造北城街道、東城街道、蔣官屯街道三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實現中醫診療、康復、養生、保健“一站式”集成,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配備艾灸儀等設備,可開展中藥熏蒸等基礎治療技術,以及督灸臍灸等中醫特色療法,形成“15分鐘中醫服務圈”。
服務下沉——積極推進省級中醫特色村衛生室建設,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優勢,形成輻射作用。吳莊村衛生室作為全區首家省級中醫特色村衛生室,在小兒穴位貼敷等療法治療方面深受群眾認可,輻射帶動15家村衛生室爭創市級中醫特色村衛生室。這些衛生室均可開展四類六項中醫適宜技術,能為群眾提供基本的中醫診療服務,滿足轄區居民中醫藥服務就醫需求,使中醫藥服務更接地氣,更近民心。
特色延伸——今年以來,開發區聚焦兒童看病就醫需要,重點拓展兒科中醫特色業務,傾力打造我市首家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創建的兒童友好醫院。積極打造兒童營養膳食科普館,設計涵蓋不同學齡兒童的營養膳食科普信息展板,為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合理膳食提供科學指引。
讓群眾感受到“療效提升、成本下降”
為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打造特色品牌,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療效提升、成本下降”,開發區聚焦“??埔I+模式創新+資源下沉”,三管齊下。
“東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打造‘中醫特色+現代康復’疼痛康復中心,形成‘慢病管理、疼痛緩解、睡眠調理’三大優勢方向;蔣官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突破性開展小針刀微創療法等技術,累計治療頸肩腰腿痛患者超萬例;北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以火龍罐等特色診療技術滿足轄區居民健康需求,這都是??平ㄔO取得的成效。”馬林青說。
中醫藥文化夜市上專家進行義診
與此同時,開發區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試點推行錯峰延時服務,并開設中醫夜間門診,推行“下班推拿”,解決上班族“就診難”問題;建成“中醫日間病房”,打造頸肩腰腿痛及心腦血管康復患者“白天治療、晚上回家”的便捷服務模式,將平均住院日縮短至1天,患者治療費用降低30%,實現“療效提升、成本下降”。
為使優質資源下沉基層,開發區積極推進轄區醫療機構與優質資源結對子,設立關濤名老中醫藥專家基層工作站,專家團隊每周坐診、帶教,并通過中醫適宜技術培訓、“西學中”培訓、中醫館骨干人才輪訓等方式,加強中醫藥技術人才培養,不斷提升中醫藥技術服務水平。2025年以來,該區已選派89人參與進修。
以“煙火氣+科技感”激活中醫藥文化生命力
今年7月10日晚,開發區振華購物中心廣場西側人頭攢動,藥香與煙火氣交織彌漫,開發區首場中醫藥文化夜市活動在此火熱開啟。中醫藥文化夜市既是一場惠民健康服務活動,更是一次成功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實踐。“為推動中醫藥文化普及,提升群眾認同感,我們以‘煙火氣+科技感’激活中醫藥文化生命力。”馬林青告訴記者。
做好中醫藥文化傳承,需要讓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今年7月開展的中醫藥文化夜市,開發區邀請群眾體驗國醫名家坐診把脈和針灸推拿,品鑒古法藥膳與養生茶飲,觀看“治未病”養生功法展播,吸引900余人次參與,同時深入農村、企業、機關、學校等開展健康義診和中醫適宜技術體驗活動9場,服務1400余人次。
中醫藥文化夜市上人頭攢動
做好中醫藥文化傳承,也需要把中醫藥文化“引進來”——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入口、候診區、中醫日間病房、走廊連墻變身“會說話的中醫藥文化長廊”,定期開展中醫藥相關學習、培訓、交流,讓“學中醫、信中醫、用中醫”成為開發區年輕人時尚的生活方式。
“未來,我們將實施‘三駕馬車’計劃。”馬林青稱,一是打造“一中心一品牌”,指導東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醫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蔣官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特色??粕鐓^衛生服務中心”;二是啟動“引用育留”人才行動,通過政策傾斜、去上級醫院進修等方式破解人才斷層難題;三是深化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利用社區微信群、小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結合線下展板、科普手冊,推動中醫藥文化從“書本”走向“生活”。
2025-09-19 10:02:19
2025-09-18 22:20:19
2025-09-18 16:58:42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