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悍然發動侵華戰爭,14年間,泱泱中華大好國土淪陷,3500萬同胞傷亡。
有關日軍魯西細菌戰的相關資料
昨天,揭露侵華日軍1945年在中國東北地區開展細菌戰罪行的電影《731》上映。從1937年至1945年,在731部隊的直接參與和指導下,日本軍國主義建立起遍布中國多地及東南亞地區的細菌戰組織體系,在人類歷史上留下至暗一頁。而在1943年8月至10月,日本華北方面軍第12軍在以館陶、臨清為中心的魯西、冀南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霍亂細菌戰,造成中國平民至少42.75萬人死亡。隨著歷史研究者的努力,這場被稱為“十八秋魯西作戰”的罪惡細菌戰,其細節逐漸呈現于世人面前。
魯西地區,位于山東、冀中、冀南和太行山解放區的連接地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衛河貫穿其中,其河床高于地面,汛期河水泛濫易成災。日軍看中這一地理特點,企圖利用洪水傳播霍亂細菌,既可水淹抗日根據地,削弱八路軍和民眾的力量,又能減輕衛河水位上漲對津浦鐵路和后方軍事基地德州的威脅。津浦鐵路是日軍掠奪中國資源、輸送物資的重要通道,保障其安全對日軍至關重要。
有關日軍魯西細菌戰的相關資料
此外,日軍還有更為陰險的目的。他們想通過此次細菌戰,檢驗大部隊在霍亂疫區行軍作戰的防疫力和持久力,為未來對蘇聯的進攻積累經驗,將細菌武器作為“決勝武器”。早在1943年日軍總參謀部“保號碰頭會”上,731部隊長石井四郎就提出“準備使用大量細菌武器,先發制人”的主張,魯西細菌戰便是這一瘋狂計劃的實踐。
當時,日軍在魯西作戰采取了兩種手段播撒霍亂細菌:一是用飛機將霍亂細菌播撒在魯西大地上,但這只是一個輔助方式;二是將霍亂細菌撒在衛河里 ,然后掘開河堤,借助洪水使病菌迅速蔓延。播撒霍亂細菌后,日軍隨即對疫區進行“討伐”。迫使感染的老百姓四處逃亡,從而達到傳播霍亂的目的。
1943年8月,魯西地區在長時間持續性干旱后,連降大雨,河水暴漲。于是日軍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將霍亂細菌撒進衛河,并掘開5處關鍵河堤,致使魯西霍亂大范圍泛濫。
“霍亂轉筋”,是1943年秋天籠罩在臨清百姓心頭的一場揮之不去的夢魘。親歷者回憶,當時疫情傳播速度極快,一人感染,全家很快被傳染?;颊咄纯嗖豢?,上吐下瀉,脫水瘦得不成人形,短時間內死亡。“野草長得和樹木一樣高,以至于人死后沒人埋,惡狗野狼啃食人的尸首。”“只要喝了不干凈的水,一家人一起吃飯,一家一家都死掉了。”所謂“不干凈的水”,就是被日軍投放了霍亂細菌的水。
據日軍戰俘交代,通過陸地撒播和掘衛河大堤,霍亂細菌在魯西十八縣及冀南多縣猛烈蔓延開來。根據事后日軍第四十四大隊調查得到的數據來看,受災總面積達960平方公里,6000戶房屋被沖倒。
日軍“十八秋魯西作戰”給魯西冀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不僅造成了大量平民無辜死亡,還對魯西地區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造成長期破壞。疫情過后,土地荒蕪,農業生產停滯。大量農田因洪水淹沒和疫情肆虐無法耕種,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許多僥幸生存下來的農民失去生活來源,陷入困境。
侵華日軍在中國實施細菌戰的目的,就是企圖利用細菌戰徹底摧毀中國的抗戰力量,甚至摧毀整個中國。
有關日軍魯西細菌戰的相關資料
為掩蓋罪行,日軍在實施細菌戰過程中采取諸多隱蔽手段。部隊一律稱代號,違者“嚴懲不貸”;細菌制造、作戰活動均打著“衛生防疫”的幌子,作戰計劃、命令和匯報統統使用“隱詞”、反語;對配合執行作戰的海陸空軍官兵也嚴加保密,除少數高層人員外,其余官兵包括具體操作人員均不知自己所為。
日軍戰敗后,山東細菌戰部隊在日軍大本營關照下,銷毀殺人器具、相關資料,攜帶殘余罪證潛回日本本土,企圖讓這罪惡行徑永遠埋沒于歷史塵埃。然而,歷史的真相終究無法被掩蓋,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史料被發掘,幸存者證詞不斷涌現,魯西細菌戰全貌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魯西細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戰之一,是日軍侵華期間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42.75萬名同胞的生命消逝在那場慘無人道的細菌戰中,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魯西大地,他們的冤魂在歷史長河中吶喊。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傷痛,更是全人類的災難。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戰爭的殘酷和侵略者的殘暴。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無辜遇難的同胞,不能忘記日軍的累累罪行。
如今,雖然戰爭硝煙已經散去,但歷史的傷痛依然存在。我們要銘記歷史,以史為鑒,珍惜和平。加強對歷史的研究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魯西細菌戰這段歷史,讓后人永遠銘記侵略者的罪惡,警惕戰爭重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告慰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亡靈,才能維護和平與正義。
文/記者 王軍豪 圖/臨清市委宣傳部提供
2025-09-19 10:02:19
2025-09-18 22:20:19
2025-09-18 16:58:42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