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穎
“后續將聚焦提質成果與建強團隊雙向發力。”
“建議搭建高水平跨界交流平臺,引入高層次專家,針對各團隊特點精準賦能。”
……
9月19日,在聊城市社科聯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團隊建設工作推進會上,首批12支羨林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王勇、張翠萍、周嘉、孫劍、燕華等匯報了工作開展情況,4支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團隊的帶頭人楊宏力、梁甲瑞、王傳領、胡夢飛作了經驗介紹。
近年來,我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實施羨林學者培育工程、培育羨林學者創新團隊,引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聚焦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有深度、有影響力的研究,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活力,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
厚植聊城優勢,集聚人才資源
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核心是創新,根本在人才,在有組織的科研。
“今年是中央提出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十周年。”聊城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吳文立介紹,市社科聯結合本地實際,從改革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入手,集聚優勢資源,多措并舉促進中青年學術骨干提升,逐步形成結構合理、梯次銜接共進的社科人才體系,造就一支市內業績突出、省內乃至國內有良好影響的“社科聊軍”,為聊城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社科力量。
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4篇、其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7篇,出版著作7部,立項省部級課題3項、市廳級課題52項,2項成果獲省級領導肯定性批示,4項成果獲市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聊城社科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12支羨林學者創新團隊成立不足一年便斬獲豐碩成果。
青年人才團隊同樣取得了豐碩成果,12支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團隊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8篇、學術期刊及國家級報紙發表論文47篇,出版專著12部,立項國家級課題9項、省部級16項、市廳級33項,2項成果獲中央領導采納,實現成果數量與質量雙提升。
健全培育體系,促進人才成長
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我市不斷健全完善社科人才培育機制,構建起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著力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2020年9月,聊城市社科聯會同有關部門創新實施“羨林學者培育工程”,并以“兩年過程培育”代替“一評終身制”。通過邀請省內外高水平專家為培育對象集中授課,開展專題研修、學術輔導,并借助山東智庫聯盟等高端平臺開展線上培訓,全方位提升培訓對象的能力和水平;每年安排培育對象主持1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并優先推薦其參加業務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積極創辦學術年會,打造羨林學術高端講壇,為培育對象搭建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深入實施“習語‘聊’亮”凝心鑄魂工程,組建首支以羨林學者培育工程入選專家為骨干力量的聊城市社科理論界宣講服務隊,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學校、鄉鎮機關開展面對面、互動式宣講,累計開展宣講700余場次。
截至目前,我市已組織評定三屆羨林學者、五批羨林學者青年專家,并命名了首批全市社會科學名家。這些優秀青年學者,在不同的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績,已成為社科研究的重要力量。
推進梯隊建設,筑牢成長根基
在以激勵個人成長為主要目的“羨林學者培育工程”的基礎上,去年12月,我市全面啟動羨林學者創新團隊建設,以羨林學者、羨林學者青年專家等優秀中青年學者為依托,組建創新團隊,通過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提升羨林學者培育工程的影響力和中青年學術骨干群體的研究實力。大力實施后備人才計劃,打造哲學社會科學后備人才培育庫,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學術研究骨干進行培育,為高層次人才培育儲備充足的后備力量。特別是各創新團隊帶頭人充分發揮“頭雁效應”,既立足學術前沿樹立研究標桿,又積極做好“傳幫帶”,推動構建老中青結合、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
在全省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團隊建設中,省社科聯已擇優認定聊城市的12支團隊入選省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團隊,數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聊城大學9支、聊城職業技術學院2支、聊城技師學院1支,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人才團隊格局。
“挑大梁,走在前”,核心靠人,靠戰斗力強的人才團隊。新時代新征程上,聊城正在持續推動整體人才團隊建設工作提質增效。
2025-09-24 16:17:08
2025-09-24 15:25:27
2025-09-24 15:23:59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