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記者 張承斌 徐延林
山東臨清,依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得益于大運河漕運發達,臨清經濟社會繁榮達500余年,積淀了深厚的運河文化。在明清時期,臨清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流動人口聚集,因而,受南北菜系不同影響,鑄就了臨清運河飲食文化中所特有的“臨清味道”。
捶雞面,是臨清不可或缺的地方美食,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晨食陽春面,午食什香面,晚食捶雞面。”可見捶雞面這一傳統美食在臨清人民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臨清捶雞面的精髓在于“吃雞不見雞,叫面不是面”。小小的一碗面,晶瑩透亮,整碗面中尋覓不到一塊雞肉,卻飽含著濃郁的雞肉鮮香;碗中之物看似面條,吃起來又不同于面條——這是由雞肉精心捶制而成,口感勁道爽滑,別具一格。這道看似簡約的美食,背后蘊藏著繁復的匠心工藝,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清代。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記載:“將整雞捶碎,秋油、酒煮之。南京高南昌太守家制之最精。”。此處的“捶雞”雖然和現代捶雞面的形態有所不同,但核心工藝“捶打”已成型,印證捶制雞肉的技法在清代已存在。
捶雞面成名于臨清一家名為“伊林居飯莊”的老店,該店有著數十年歷史,其制作技藝曾獲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媒體推介,并榮膺多項榮譽。捶雞面制作過程極其復雜,需經過 取肉、斬茸、腌制、成團、捶打、切條、吊湯等多道工序,耗時至少三小時,堪稱“慢工出細活”的典范。
制作捶雞面,選材是第一關鍵。必須選用當地散養的土雞,公雞需健壯,要紅冠黑爪打鳴報曉的,取其最鮮嫩的雞胸肉;母雞則要選肥碩的走地老母雞,用以熬制高湯。處理雞胸肉尤為精細,需仔細剔除筋膜,用刀背反復斬剁成細膩均勻的肉茸,再加入蛋清和勻,腌制入味。接著,將腌制好的肉泥與綠豆淀粉充分揉拌均勻,并按壓成團。再用特制的搟面杖或工具,將肉團反復捶搟成薄如紙張的面片。這直接決定了成品的口感是否足夠勁道爽滑。最后,將薄面片切成形似面條的細條狀,起鍋燒水,待水沸騰后將其下入鍋中煮熟,而后撈出放入涼水中冷卻。
吊湯同樣講究。將選好的老母雞與香料一起置入鍋中,小火長時間清燉,熬出湯色清亮、鮮香撲鼻的鮮美雞湯。把已經燉好的熱雞湯淋入面碗中,最后再加上黃瓜、香菇、西紅柿片等作為點綴,一碗捶雞面就大功告成了。做好的捶雞面色香味俱全,面薄似紙,白如脂玉,雞湯鮮美,是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令人回味無窮。
正如陸游在《江東竹枝詞》中所寫:“嫩白鮮羹玉面條”,捶雞面的鮮美,遠超詩句的描繪。它不僅是臨清人餐桌上的至味,更是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臨清人對食材的尊重、對傳統工藝的執著,和對生活的熱愛。
目前,臨清捶雞面制作技藝已被列入聊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臨清美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這碗面,承載著臨清人的智慧與匠心,也銘刻著這座城市獨特的味覺記憶。
2025-09-25 10:01:22
2025-09-25 10:00:44
2025-09-25 09:59:47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