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紅馬甲”,穿梭在街巷阡陌,將溫暖送進困難群眾的心坎兒里——這就是聊城市道德模范劉玉杰十幾年如一日公益路的縮影。
從部隊轉(zhuǎn)業(yè)的迷茫到成為享譽水城的“公益達人”,《聊城晚報》如一位忠實伙伴,一路相伴,用80余篇報道記錄劉玉杰的堅守與成長,見證他從“橄欖綠”到“公益紅”的蛻變。

劉玉杰在閱讀《聊城晚報》
2010年,劉玉杰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聊城市民政局慈善總會工作。褪去戎裝,面對陌生的公益領域和瑣碎的群眾事務,他一度手足無措?!读某峭韴蟆返挠浾?,以敏銳的視角捕捉他工作中的點滴嘗試——第一次組織社區(qū)義診、第一次幫扶困難老兵、第一次為困境家庭奔走求助……那些飽含溫度的文字,不僅讓他感受到新工作的價值,還給了他扎根慈善事業(yè)的信心。“沒想到我做的這些小事會被看見。”劉玉杰說。
這份“被看見”的力量,迅速轉(zhuǎn)化為傳遞溫暖的動能。2014年,從吉林白山來聊求醫(yī)的付慶蘭母女陷入困境——付慶蘭的女兒患有精神分裂癥,加之經(jīng)濟拮據(jù),母女倆在異鄉(xiāng)無依無靠。劉玉杰像對待親人一樣,為她們奔波協(xié)調(diào)住院名額、墊付醫(yī)藥費?!读某峭韴蟆废鑼崍蟮篮?,愛心如潮水般涌來,錢款、物資、生活援助紛紛而至,為母女倆撐起了一片天。十余年間,劉玉杰的牽掛從未間斷,從幫辦退休手續(xù)到協(xié)調(diào)醫(yī)療報銷,事事操心。而晚報的持續(xù)關注,也讓這場跨越山海的愛心長跑從未停歇,累計近6000元的善款,為這個家庭注入了希望。
對劉玉杰而言,《聊城晚報》不僅是愛心橋梁,還是公益路上的“良師益友”。每天翻閱這份報紙,成為他的習慣。報紙上刊登的民生政策解讀,讓他精準把握幫扶方向;基層工作者的堅守故事,給了他攻克難題的勇氣;外地公益組織的先進經(jīng)驗,為他拓展服務領域提供了思路。
2016年,劉玉杰個人捐資3萬元成立聊城市慈善義工協(xié)會(后更名為聊城市先鋒志愿者聯(lián)合會),正是受到晚報報道中“公益團隊凝聚大力量”事例的啟發(fā)。“報紙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無窮。”在他的帶領下,該協(xié)會開展擁軍、助學、扶孤、敬老等活動,走進30多個公益機構和貧困鄉(xiāng)村,累計為困難群眾爭取資金370余萬元,義務理發(fā)11000余人次,讓“志愿紅”成為水城最溫暖的底色。
隨著一篇篇報道刊發(fā),劉玉杰的公益之路也越走越寬。從幫扶490多個困難家庭到為21000余名學生開展安全宣傳,從義務維修電器到組織義演義捐,他的每一步堅守都被《聊城晚報》記錄下來。這些報道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慈善事業(yè)的意義,還吸引了大批志愿者加入公益團隊,讓愛心從“一個人的堅持”壯大為“一群人的奔赴”。正如他所說:“晚報的每一篇報道都是一份號召,讓更多人關注困難群體,參與公益事業(yè)。”
如今,劉玉杰已獲得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最美志愿者、山東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齊魯和諧使者等四十余項榮譽稱號。每當翻開那些泛黃的報紙剪報,他心中滿是溫暖與感恩。剪報里,有他第一次組織公益活動時的青澀,有幫扶付慶蘭母女的動容,有團隊不斷壯大的喜悅。“《聊城晚報》是見證者,更是陪伴者。它讓我的公益之路不再孤單,也讓更多人看到善意的力量。”
談及未來,劉玉杰眼神堅定。他說,將繼續(xù)與《聊城晚報》攜手同行,把報紙弘揚的正能量轉(zhuǎn)化為服務群眾的動力,深耕志愿服務,拓展公益領域,讓愛心跨越山海、溫暖更多人。
文/圖 記者 張承斌
2025-11-14 10:18:27
2025-11-14 09:33:31
2025-11-13 14:18:14
2025-11-11 14:59:54
2025-11-10 09:19:55
2025-11-10 09:18:49

聊城新聞網(wǎng)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lián)合主辦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